北京師范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學,其前身為創辦于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已經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學科、教師教育和教育科學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校前列,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在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的2014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我校排名第240位,在中國內地高校中排名第8位。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乃吾校訓,望伴行,創佳境。
請點擊這里
我覺得我這趟ntu之行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交到不同的有趣的朋友,他們各自有個性,各自有故事。每一個生命形態,都是美麗且獨一無二。不過最重要的啟示,應該是,當你被一個新鮮的想法或行為吸引時,不要急著告訴自己認同和肯定,你要學會問問自己,這里面有沒有可疑之處,它到底值不值得你更新自己的想法。
臺灣大學的教學給我留下的幾個鮮明的印象是:研究角度的不同、對文本分析的注重、師生之間較為頻繁的互動以及教學資源的開放。在臺大,我遇到了在西學強勢的影響之下,依然堅持強調中國古代文學自身“君臣共成美政”的母題、為我們詳細講述古代秘書省的職司與運作的老師;也遇到了運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后設小說、成長小說等比較文學理論從國族寓言和遺民情懷入手對《紅樓夢》進行闡釋的老師……在研究角度的選擇上,我的眼界有所開闊。
在他鄉的生活本身總是一種祛魅,撥開身份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偏見,讓人變得更加包容和平和。在不同聲音的交流和碰撞之中,我發現自己變得更加溫和,更加愿意去接受和擁抱多元。在我看來,這是一年留學生活為我帶來的最大裨益。
首爾大學讓我體會到了韓國大學的校慶文化,社交文化,校園文化,大家白天刻苦學習,晚上盡情地玩耍,工學院慶典那天,還特別請來了gidle女團,驚喜十足。但首爾大學給我留下最綿長印象的,還是大家的認真、踏實、勤奮、智慧。圖書館安靜的一排排座位,課堂上大家的積極配合,課下大家的預習復習深入思考,都是讓我希望繼續加強,繼續前行的動力。GSIS大學院有托福取得滿分的碩士新生,英語系有口語媲美native speakers的同學,這些優秀的同學把優秀變成了習慣,我也期待自己繼續努力的明天。
2020年注定成為人類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突然爆發并肆虐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給各行各業造成巨大的沖擊,無數的人失去了親人愛人友人。作為一名在這種大環境下出國交換的學生,我的經驗感悟或許真的算不上典型,但也正是因為它的獨特,希望能給后來的師弟師妹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參考價值。 在學校上課上了一個月后,學校就因為罷工、新冠等事件關閉了,教學活動也轉移到了網上……學校停課后,我曾度過了一段晝夜顛倒的生活,每晚盯著電腦直到窗外朝霞出現,一覺醒來身邊已是黃昏。我發覺我好像陷入了一些虛無空洞之中,生活得并不開心,心里也總悶悶的。但當時除了我還有兩位中國女孩,后來我們三個經常一起去買菜,一起去小鎮的花園、古城遺跡拍照,一起去河邊的白崖牧場上散步。我們跳健身操,琢磨地三鮮的食譜,還用電飯煲煮了火鍋。復活節時,宿舍的西方同學組織了找彩蛋的活動,還有每周一次的廚房“lockdown party”、“movie night”……經歷了這些,我覺得我好像慢慢感受到生活的脈搏。不再哀嘆自己沒趕上好時候,不再為真真假假的航班消息擔心受怕,不再去想回國后即將面對的大四壓力,不再為網上針對留學生的無腦謾罵而憤憤。起碼,我不會讓這些遠方的困擾影響此刻的生活。
“自由,嚴謹,挑戰”,這是蘇黎世大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作為交換生,可以跨選不同級別、不同專業的課程,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獲得熏陶。無論參加哪個級別的課程,無論是對交換生還是普通學生,老師總是友善和耐心、循循善誘。學生的自由性很大,“無限可能”成為了校園學習中最大的特點,沒有專業學科的壁壘,沒有權威的限制,在真理和研究興趣的指導下,不唯上、不唯書。甚至于在課堂上,老師會引導學生們從不同的理論視角來思考問題、用不同的研究范式來研究問題、從自己的角度對前人的論文提出批判?!袄硇?、民主、自由、多元”的大學精神在每一節課堂上都得以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立陶宛我參與過一次導師與市政人員的會議,發現相關部門的人員也會對科學研究提出很多質疑,這就要求我們科研人員的研究在與實踐結合的時候要使自己的說服力更加充分,而這種說服力不應該是體現在數據的體量和算法的精良上,更多的要展示問題的實際性以及解決方法的清晰度。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我們的研究轉換成大眾可接受的成果。
美國是一個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國家,考慮到學生背景、經歷和水平的不同,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會格外注意教學的細節,關注每一個人的需求和感受。比如我所修讀的一門課程,老師在錄制教學視頻時會專門詢問學生時候是否需要給視頻加上字幕。在約定課外討論時間的時候,老師也會額外考慮到有孩子的學生的時間安排。這樣包容的教學和校園氛圍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我,我不再會一味顧慮給別人添麻煩,而是更加自信地、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也能夠用開放的態度去接納他人的不同想法。在俄大的課堂上,我慢慢地放開了自己,專注于知識的學習和問題的思考,全心跟隨著課堂的節奏,當遇到疑問的地方時,即使我是一個英語非母語者,我也努力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疑問,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聲音很重要,自己的聲音會被聽到,會被在乎。
除了直觀體驗的硬件設施,學校的學制與國內高校也十分不同,突出特點在于自主、靈活。學什么、怎么學、什么時間學都由自己決定。課程沒有必修、選修之分,甚至沒有學院間的隔閡,可以依照興趣選擇不同的課程,還可以選擇芬蘭大學聯合平臺的公共課程來學習其他學校的課程。同一門課程可以有3-5種修讀方式,可以老師主講,可以與同學合作任務,可以獨立完成文章等。每個學期切分為兩個學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靈活選擇課程時間,考試時間貫穿整個學期,只需要自己選擇合適的日期預約考試機房即可,甚至對考試不滿意也可以重新預約重新考試。然而,高度的自主性并不代表缺乏監督,學生在學期初需要與本學院相應教師商議,確定自己本學期的學習計劃,學期末需要提供相應材料證明自己計劃的完成情況,如有更改也要寫詳細說明解釋計劃修改的原因。芬蘭的老師堅信,學習是極度自我的過程,教育是引導、保護學習的發生。
來到冰島這樣一個國家交換學習很難得,但更難得的是我們能夠“帶走”些什么。作為教育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我主動向專業課的教授提出想去冰島的中小學參觀見習的意愿。教授們都很愿意幫助我,但是,首都雷克雅未克的高中以冰島語授課為主,對于我來說,進行有效課堂觀察幾乎不可能。幸運的是,在冰島首都的衛星城科帕沃于爾有一所國際學校,用英語授課,讓我的愿望成為現實。同時,這也就意味著我每周要有兩天的時間不到七點就起床,那時候的冰島每天九點多才日出,寒風呼嘯。輾轉公交一個小時到達國際學校,自備干糧,進行從早晨八點半到下午三點半的長達七個小時的課堂觀察記錄。很累,尤其是長時間聚精會神地接收英語傳達的信息,還要判斷推敲和記錄。有一次,我實在支撐不住,竟然在教室的角落里睡著了。